当前位置: 首页>关注 >

7月汽车销量:合资向下,自主向上,已是定局?

2023-08-31 14:10:56 来源:踢车帮

正在酝酿新一轮风暴吗?

7月的汽车市场,有些反常。

参考往年的走势,7月一般是“销量低谷”。以乘联会的数据为锚点,历年7月一般仅比2月的销量表现强一些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因为天气炎热,到店客流会锐减,同时又刚刚经历6月的“半年考”,该压库,该优惠,已经提前进行了。7月反而会休整,工厂甚至会放“高温假”。

但是,今年7月,虽然相比于火爆的6月仍有下滑,但就过往数据看,已经是7月历史的次新高水平了。

仍以乘联会数据为准,7月,国内乘用车市场零售177.5万辆,同比下降2.3%;1-7月累计零售为1129.9万辆,同比增长1.9%。

背后的原因,仍是“分化”二字。新能源和燃油车在分化,自主和合资在分化。

而且有一个观点也值得思考,如今新能源的售卖环境,已经不局限于郊区的4S店了,很多会开到城区商场里,炎热的天气反而是优势条件了,因为有不少用户更愿意去凉爽的商场里“避暑消费”。

自主增长,不可阻挡

自主品牌,今年起势非常猛。

先看大面儿上的数据,7月,自主品牌零售销量为94万辆,同比增长15%,环比增长1%,其零售份额为53.2%,同比增长5.8个百分点。

即使拉长到1-7月,自主品牌的累计份额也达到了50%,相对于2022年同期增加4.4个百分点。

半壁江山,自主夺回来了。

再看车企排名。从零售这个维度看,7月,零售TOP 5中有3家自主品牌;零售TOP 10中有5家自主品牌;如果从批发维度看,对比更加强烈,7月,批发TOP 5中有4家自主品牌;批发TOP 10中有6家自主品牌(上通五菱归入自主计算)。

比亚迪一枝独秀,7月批发销量26万辆,零售销量23万辆,同比增长分别达到了61%和45%。

如果时针拨回两年前,比亚迪自己也不知道销量可以增长这么快。最近两年,疯狂开工厂,完全是随着销量增长而快速配套的。

真要总结比亚迪的成功之道,很极端也很纯粹,就是彻底和燃油车划清界限,但又没有仅依靠纯电动,插混仍是非常重要的另外“一条线”。

今年有个非常重要的趋势,插电混动的增长幅度,明显强于纯电动。直接用数据说话,7月纯电动零售为42万辆,同比增长16%,插电混动零售为22万辆,同比增长77%。

“两条路”都起到作用了,这就是比亚迪非常对的一个选择。

再往后发展,比亚迪的选择是向上突破,海洋、王朝之上,会有腾势、方程豹,以及百万级的仰望,这家公司正进入自己的“全盛期”。

在TOP 10的自主品牌中,奇瑞非常值得关注。

注意一点,7月,奇瑞批发了14万辆,零售了6.5万辆,差值有7万多辆,难道全压库了?

当然不可能。其实,奇瑞有大比例的批售,是销往海外市场了。

今年上半年,奇瑞对外出口了39.4万辆,同比增长170%,排名第二。(出口排第一的是上汽)

想把外国人的钱赚了,奇瑞这招棋走得挺快的。

吉利、长安,在整个自主崛起的大势中,同样充当着领头的作用,而且,两家的情况比较接近。

他们没有彻底放弃传统燃油车市场,继续发力与深耕。但同时,新能源产品也在快速推进,先是另立新品牌高举高打,比如,吉利有极氪,长安有阿维塔。

从今年开始,吉利、长安已经在10-20万的主流预算市场,快速布阵新能源产品了。

比如,吉利有银河系列,长安有深蓝品牌(深蓝已经独立运营),纯电、插混(或增程)同样是“双线战斗”。

自主崛起,已成大势,尤其是新能源的风,让这场烈火烧得更旺了。

合资真的没戏了?

这个问题,在今年上海车展的时候,已经暴露了。

为什么那么多外国高管集体来中国,他们也希望谋得破局的答案。

合资有一半是外国人的,甚至之前的主导权,很多时候在外国人手里。他们愿意改变多少,以及愿意多久改变,都会决定合资品牌在中国的命运。

先看大面儿上的数据,7月,主流合资品牌零售销量为59万辆,同比下降28%,环比下降11%。

7月,德系品牌零售份额20.8%,同比下降0.8个百分点;日系品牌零售份额15.8%,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;美系品牌零售份额达到7.7%,同比增长0.7个百分点。

相比之下,问题最严重的是日系品牌。

目前,仅丰田可以撑起日系的“门面”。东风日产在TOP 10榜单中,已不见踪影;东风本田、广汽本田,似乎也没有了信仰加成。

成也省油,败也省油。三年前,日系品牌快速崛起,是因为“省油耐用”的标签圈了一波粉;但如今,“省油神话”早已被电动/混动化解。自主冲上来,日系必然受冲击。

另外,日系扛不住压力终端降价,将“保值率”摔在了地上,所以,到最后,品牌溢价清零,销量也就回落了。

大众、通用,一个代表德系,一个代表美系,7月还能找到可圈可点的地方。

比如,ID.3的销量忽然“冒头”了,订单破万,果然一降价,市场就沸腾了;再比如,别克E5交付了3722辆,E4交付了1762辆,“便宜大碗”,终究能卖出去。

背后的经验总结是,在新能源市场,合资已无“定价权”,品牌价值不再,只有参考自主出牌了。

另外,中国市场,或许需要中国市场的解决办法。于是,大众决定投资小鹏,非常看重其智能座舱、智能驾驶领域的实力。还听说,奥迪选择智己的平台,捷达选择零跑的平台。

时代变了,合资的出路,居然是“反向合资”,在拥抱“自主伙伴”的道路上,看谁跑得更快了。

写在最后

趋势如此,合资向下,自主向上,新能源正在攻城略地。

但也有一些不达预期的地方。比如,纯电动的增长速度放缓了,插电混动在充当新的增长引擎。这也意味着,电池需求有所放缓,毕竟,插混没有那么大的电池需求量,所以,近两个月,电池产能过剩了。

电池产能过剩,采购价会降低,新一轮价格战已经在路上了,电动车的价格会再下探一波,而燃油车其实已降无可降。

燃油车会更难,电动车却也是一片红海,市场很难,还会继续变难。

本文作者为踢车帮 晞贝

关键词:

推荐内容